編者按:
在地理與藝術的交匯處,金京模先生的《地貌類型圖說》系列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,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地球表面的窗口。這組作品不僅展現(xiàn)了畫家精湛的技藝,更通過藝術化的地質語言,將喀斯特、冰川、丹霞等地貌的壯美與科學內涵凝練于宣紙之上。
作為當代地貌繪畫的代表性人物,金京模先生深耕地質美學領域六十余載。他的創(chuàng)作突破傳統(tǒng)山水畫的程式,以嚴謹?shù)牡貙W考察為基礎,融合水墨、巖彩等多元技法,既保留了東方藝術的寫意精神,又精準呈現(xiàn)了不同地貌的形態(tài)特征與形成肌理?!吨腥A江山圖》獲2024亞洲藝術經濟年度數(shù)字版權十佳樣本,其科學性被多所科研機構及高校地理系列為輔助教材。
《地貌類型圖說》
金京模 編著
1984年5月科學出版社 出版
五、火山地貌
火山是地殼深處大量物質噴發(fā)到地面而形成的?;鹕降膰姲l(fā)形式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突發(fā)的,大量火山物質爆炸式的沖入大氣中,然后落在火山口附近,通常堆積成錐形火山;另一種是熔巖流輪為寧靜地從孔道中溢出,然后沿斜坡散流開來。火山還可分為活火山與死火山兩類。
我國現(xiàn)在少有火山活動。但第四紀火山是很多的,尤以東部為甚。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的有東北地區(qū)106座,內蒙古自治區(qū)70座、山西12座,此外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云南、廣東、臺灣等省均有不少火山。其中白頭山火山在1597年、1668年、1702年都曾爆發(fā)過,五大連池老黑山和火燒山曾在1719-1721年噴發(fā)過。
13.火山形態(tài)
我國常見的火山形態(tài)為巖臺、火口、錐形火山。
巖臺是基性巖漿沿地殼斷裂帶大量噴出而形成的熔巖平原和高原,如張家口北玄武巖臺地等。
火口是呈漏斗狀的噴出口,往往積水成火口湖,如吉林白頭山天池。錐形火山是由松散噴發(fā)物和冷卻的熔巖交互成層,并堆積成高大的圓錐體,如大同火山群、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等。
14.熔巖流地貌
巖漿溢出地面時,常沿地面的一定坡度流動,成大面積的片狀或帶狀覆蓋地面,形成熔巖地貌。
(以上圖片選自《地貌類型圖說》第五章)
金京模作品欣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