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汉a∨精品国产_亚洲aⅴ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青娱乐久久精品_国产r级片在线观看

手機美網(wǎng)
掃碼關(guān)注 中國美網(wǎng) 有禮相送

歷代中國畫家筆下的四川

來源:中國美網(wǎng) ·2023-04-03 21:43:11

摘要

在中國繪畫史上,有關(guān)各地的文獻史料可謂浩如煙海,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這就是各地的繪畫史或美術(shù)史。然而,從傳統(tǒng)繪畫來看,各地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、山水、花鳥,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呈現(xiàn)出什么面貌?具有什么特點?這可以說還是一個空白。本文以四川為例,選擇各個朝代畫家們描繪四川的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進行研究,這些作品秦漢之前均為四川本土畫家所繪,秦漢之后大多為其他省市區(qū)畫家所繪,人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將這些畫作串連一起,就是一部濃縮了的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(xiàn)代5000年(以四川茂縣營盤山《飛鳥圖》彩陶畫為始)的四川歷史畫卷。雖然目前這種區(qū)域性的以畫說史、以畫證史、以畫論史的研究,在國內(nèi)還是一個較新的領(lǐng)域,但其并不亞于文學、詩歌的影響力、傳播力,在挖掘中華優(yōu)秀歷史文化資源的今天,是值得高度重視的。對于四川如此,其他省市區(qū)亦然。

關(guān)鍵詞:歷代  畫家  描繪  四川  

有史以來,作為天府之國的四川,有關(guān)文字的文獻史料可謂浩如煙海,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然而,從造型藝術(shù)的繪畫來看,四川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物、山水、花鳥,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呈現(xiàn)出什么面貌?具有什么特點?這可以說是四川美術(shù)史的一個空白,也是中國美術(shù)史的一個空白1。

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空白呢?目前國內(nèi)大多數(shù)省市自治區(qū)都有各自的美術(shù)史,如四川就有筆者所著的《四川美術(shù)史》全三冊,部分省市區(qū)還有繪畫史,但這些美術(shù)史或繪畫史均寫的是各自區(qū)域的美術(shù)家或畫家及其作品,而沒有包括其他省市區(qū)畫家所畫的描繪某個區(qū)域的繪畫作品?!端拇佬g(shù)史》就沒有將外省市區(qū)畫家描繪四川的作品列入其中。目前,我們在文學詩歌領(lǐng)域有大量諸如“歷代中國作家筆下的×地”“歷代中國詩人筆下的×地”等的著述,然而在繪畫研究中,卻幾乎沒有諸如“歷代中國山水畫家筆下的×地”“歷代中國人物畫家筆下的×地”這樣的成果。顯然,這與繪畫在中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是不相匹配的,與繪畫在各區(qū)域文化中的特殊影響也是不吻合的。無論如何,作為一門學科,畫家(無論其籍貫)特別是中國知名的畫家,他們用畫筆對某個區(qū)域面貌的描繪,對這個區(qū)域的歷史、文化等在全中國、全世界的傳播,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如四川,唐代李思訓《明皇幸蜀圖》、宋代梁楷《李白行吟圖》,就擴大了中國乃至全世界對巴蜀蜀山蜀道、對四川歷史文化名人李白的深入了解,歷1000余年仍彌久恒新。

有鑒于此,筆者嘗試以四川為例,以《中國歷代畫家筆下的四川》為題,進行一些研究。

茲對本文有關(guān)事宜做如下說明:一是“畫家”的含義,不單指四川區(qū)域的畫家,還包括其他各省市區(qū)的畫家,即所有中國的畫家。二是由于宋代(包括宋代)之前紙質(zhì)繪畫作品罕見,所以本文介紹的繪畫作品,不僅包括紙質(zhì)畫、絹畫、壁畫等,還包括針刻畫、鑲嵌畫、畫像磚、畫像石、漆(木板)畫等其他繪畫門類。三是本文中的四川有兩層含義,第一層是地理范圍的含義,指歷史上的巴蜀地區(qū),即今川渝地區(qū),但又不限于川渝地區(qū)。“巴蜀一體在秦基本形成,唐中后期劍南道分為兩片,將巴蜀荊西陜南分為兩片,巴蜀才分離。至元建四川行省,再次巴蜀一體,于今川渝分離?!保ㄎ乃嚺u家、文化學者劉大橋語)第二層是作品的含義,即這些繪畫作品必須是描繪四川地域的作品,可以是山水風情,也可以是人物,甚至花鳥(花鳥很少,因為很難表現(xiàn)地域特點),但必須是描繪四川地域的,否則,無論畫家多么著名,也不在此文介紹。

本文以中國歷史朝代為順序,限于文章篇幅和字數(shù),只選擇各個朝代、各個繪畫門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研究和介紹。

1.唐林:《繪畫四川五千年》,《四川日報》2022年3月4日第10版(報紙版)。


一、先秦  原始與神秘

先秦時期,古蜀繪畫藝術(shù)較為發(fā)達。從新石器時代、商、周到戰(zhàn)國的陶器、銅器、石器、玉器、金器之上,蜀地皆有精美的繪畫作品呈現(xiàn)。如廣漢三星堆金杖上的《魚鳥人面圖》、成都金沙遺址玉石上的《肩扛象牙人物圖》、宜賓珙縣的原始巖畫《執(zhí)傘狀物的僰人》,等等,這些作品雖然粗獷、稚拙,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,可看出在原始社會至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在巴蜀地區(qū)初步形成,可視為四川最早的繪畫藝術(shù)之一,它們體現(xiàn)了這一時期古蜀國的原始與神秘。


(一)《飛鳥圖》彩陶畫

彩陶畫,指在陶器上施繪彩色的圖案畫或?qū)憣嵁嫷淖髌贰R话闶褂迷济P,所用顏色有紅、黑、白等。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大量陶畫中以圖案畫居多,寫實畫較少。1.彩陶可以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繪畫之一,2.如: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人面、魚等。四川先秦時期彩陶以川西地區(qū)出土最多,3.主要是四川岷江流域汶川縣地區(qū),它受到馬家窯彩陶文化的影響4.。

 彩陶畫《飛鳥圖》(摹本)   原彩陶罐四川茂縣營盤山出土


《飛鳥圖》彩陶畫,5.2003年阿壩州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,共2件。其中1件為陶罐,在上腹一周10組半圓形內(nèi)各繪2只飛鳥,共20只。這些變體鳥紋的飛鳥,配以草卉紋等圖案,顯得非常稚嫩、簡單、古樸、純粹,線條流暢、嫻熟。由于營盤山遺址出土的彩陶器均為本地制造的產(chǎn)品,6.故它們是生活在這一藏羌地區(qū)的先民們親手繪制的?!讹w鳥圖》是圖騰崇拜的產(chǎn)物,是史前蜀地藝術(shù)家對于神鳥傾注了熱烈的情感及對于表現(xiàn)對象發(fā)揮獨特藝術(shù)理解所創(chuàng)造的巧妙奇美的“抽象的鳥”。

營盤山遺址位于茂縣縣城鳳儀鎮(zhèn)附近,地處岷江東岸。茂縣在較長歷史時期內(nèi)一直是岷江上游地區(qū)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。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的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遺存既有本土文化成分(為主),同時又有多種外來文化類型(如甘肅),并且與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之間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。

這件作品大約繪制于5500—5000年前,應是迄今為止四川境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一幅手繪花鳥畫。

四川早期彩陶畫還有1992年茂縣牟托村一號石棺墓(戰(zhàn)國晚期)出土的、繪于一件雙面牛頭鈕蓋漆繪陶罐之上《圓臉人頭像》,約繪制于2000年前,是目前為止四川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手繪寫實人像畫,人頭畫面雖然非常小,但對于研究巴蜀地區(qū)早期人像繪畫,彌足珍貴。

(二)《祭山圖》針刻畫

針刻畫,也稱為錐刻畫,或以為用高硬度的刻刀所鍥刻而成,完全以線條勾勒表現(xiàn)事物和人、獸。巴蜀地區(qū)利用鏨刻方式和反復刻畫方式7.制作的針刻畫主要出現(xiàn)在德陽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金器、玉器之上。這種在金片表面刻畫陰刻紋之作法和玉器表面細陰刻線、具敘事性之圖案,僅見于蜀地8.。


1. 吳詩池:《中國原始藝術(shù)》,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,第97頁。

 2.阮榮春、羅二虎主編:《古代巴蜀文化探秘》,遼寧美術(shù)出版社2009年,第15頁。

3. 陳劍:《川西彩陶的發(fā)現(xiàn)與初步研究》,載《古代文明》(第5卷)文物出版社2007年。

 4.朱亮亮等:《史前彩陶上的繪畫》,載《美術(shù)考古與美術(shù)史》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。

 5.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: 《茂縣營盤山遺址試掘報告》,載《2000 成都考古發(fā)現(xiàn)》科學出版社2002 年。

6. 蔣成、陳劍:《岷江上游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述析》,《中華文化論壇》2001年第3期 。

7. 肖璘等《成都金沙遺址出土金屬器的實驗分析與研究》, 《文物》2004年第4期

 8.李建偉:《商代黃金制品研究》,載《美術(shù)考古與文化資產(chǎn)》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。


 針刻畫《祭山圖》(摹本)  原玉璋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


《祭山圖》(也稱《巫覡祀山圖》《巫師祭山圖》)針刻畫,刻于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的玉璋之兩面,也稱人紋邊璋,這件呈刀形玉璋兩面分別刻有站立的女青年(或巫師)、大山、跪坐的女青年(或巫師)。圖案內(nèi)容生動刻畫了古蜀國原始宗教祭祀場面,反映祭祀神山及神山上神靈,1.祭山場面2.顯得極為神秘。圖案充分展示了古蜀美術(shù)家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藝,從此可窺知占蜀繪畫藝術(shù)的水平和特色。3.其制作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255—前1200年之間?,F(xiàn)藏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。

廣漢三星堆遺址年代為公元前2800年一公元前800年,是中國迄今為止已發(fā)現(xiàn)的歷史最早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古蜀都城遺址。三星堆有太多的未解之謎,尚未被揭開。

這件刻有《祭山圖》的玉璋是國寶中的國寶,是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展覽(簡稱《首批禁止目錄》)中的國寶,與后母戊鼎、良渚出土玉琮王等國家重器并列。

與此相同的還有:刻于四川廣漢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上面《魚鳥人面圖》,其金杖也是《首批禁止目錄》中的國寶;刻于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、厚度僅0.02厘米的金王冠帶表面的《魚鳥圖》,是與中國文化遺產(chǎn)標志“太陽神鳥”金飾齊名的國寶級文物,等。

三星堆和金沙代表了初期古蜀文明最光輝、“亦殊瑋瑰絕麗”的最高成就(歷史學家譚繼和語)。

(三)《寵物與狩獵圖》鑲嵌畫

中國青銅工藝到東周時期開始追求繪畫性,借鑒繪畫藝術(shù)以線條造型的基本手法,以及復雜的構(gòu)圖,采用鑲嵌的技術(shù),在器物壁面刻畫表現(xiàn)各種社會生活或神異的題材,內(nèi)容豐富,構(gòu)圖完整,表現(xiàn)技巧卓越,因此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繪畫表現(xiàn)形式,可稱為鑲嵌畫,也稱“銅器畫”,或者銅器畫像。

鑲嵌畫《寵物與狩獵圖》(局部) 原青銅壺四川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出土

 1.李復華、黃劍華主編:《四川文物志·第二冊·青銅器玉石器類》,《四川文物》編輯部2004年,第107頁。

 2.(日)安田喜憲主編,蔡敦達等譯:《神話  祭祀與長江文明》,文物出版社2002年,第179頁。

3. 故宮博物院編:《故宮學刊  第九輯  2013年 總第9輯》,第91頁。


《寵物與狩獵圖》,鑲嵌于2003年出土于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二號墓的一只戰(zhàn)國早期狩獵紋銅壺之上。壺腹部上、下各有四組圖案。上層四組圖案可稱為“飼養(yǎng)寵物圖”:左邊一頭牛,右邊有一只禽鳥,下排一頭類似鹿的動物,中間一人,半蹲狀,伸手親呢撫摸右邊狗頭。下層也分四組圖案,可稱為“狩獵圖”:有禽鳥、怪獸、類似鹿的動物和牛。下排四個圖形,有兇猛的怪獸,有人作弓步狀持弋獵殺兇猛怪獸,有雄獅獵殺梅花鹿。畫面紋飾非常精美,市局井然有序。

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屬于巴人文化遺存,距今3000—4700年,其研究尚待深入。

《寵物與狩獵圖》是戰(zhàn)國早期巴人所創(chuàng)造的藝術(shù)珍品之一。

與此相類似的鑲嵌畫還有:發(fā)現(xiàn)于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學戰(zhàn)國早期墓的一件銅壺之上1.的《習射采桑宴樂及水陸攻戰(zhàn)圖》,它是我國最早鑲嵌畫的代表作之一。此壺現(xiàn)藏于故宮博物院。

那么,這些先秦時期的彩陶畫、針刻畫和鑲嵌畫的作者是些什么人呢?如果在商周之前,作者應該是制作這件器物的當?shù)氐墓そ?,因為在原始社會,所謂的畫家還沒有從勞動中分離出來;而商周之后,作者應該是奴隸,因為“進入商、西周奴隸社會以后,從事美術(shù)專工的畫工是以奴隸的身份出現(xiàn)的2.?!?/span>


二、秦漢   富饒與奢華

自秦于公元前316年攻占巴蜀后,蜀地發(fā)生了劃時代變化,至秦漢三國時,蜀地已被稱為天府之國,“家有銅鹽之利,戶專山川之材,居給人足,以富相尚”(《華陽國志·蜀志》),當時四川甚至是中國最為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之一。這一時期,蜀地制作的一些描繪四川的繪畫作品具有世界知名度,如畫像磚《弋射收獲》《鹽井》《市井》《鼓吹》等,畫像石如《車馬出行宴舞百戲圖》《吻》等,漆畫如《觀舞圖》《貴族生活圖》《西王母圖》等,壁畫如《荊氏宴飲圖》等。由于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大寫意、小寫意之類的繪畫概念,可以這些作品是高度寫實的,既呈現(xiàn)了四川盆地的富饒,又表現(xiàn)了蜀地貴族生活的奢華。

本節(jié)分為畫像磚、畫像石、漆畫、壁畫四個門類介紹。

(一)《宅門》畫像磚

畫像磚是盛行于東漢時期的一種墓室裝飾材料,即用有各種浮雕圖案的磚,鑲砌在墓室的洞壁上,看上去如壁畫一樣。漢代四川畫像磚指四川地區(qū)出土(主要從磚石墓出土)的漢代畫像磚,以數(shù)量眾多、內(nèi)容豐富、刻畫細致又精巧而著稱于世,堪稱當時四川社會經(jīng)濟生活的百科全書。四川是中國漢代畫像磚發(fā)現(xiàn)最為集中和最多的地區(qū),出土地點主要在成都平原和成都平原周邊地區(qū)。

東漢《宅門》畫像磚拓片  原磚四川德陽黃許鎮(zhèn)出土


《宅門》畫像磚,也叫《屋門》或《甲第》,四川德陽黃許鎮(zhèn)出土,磚高22厘米,長46.5厘米。今藏重慶市博物館(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)。本圖描繪的是漢代成都平原一所宅院的前大門,院內(nèi)兩側(cè)各有一樹,右為柳,左似為榆。一鳥停于柳樹上,另一些鳥正在飛回。畫面雖然表現(xiàn)的是一幢建筑,但不如說是一幅最完美的風景畫和山水畫。院墻外楊柳依依,體現(xiàn)出滿院春色關(guān)不住的盎然春意,讓人不禁聯(lián)想到住宅主人的富裕生活。它不僅是四川漢代庭院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中國秦漢繪畫的代表作之一。

此圖在中國美術(shù)史上甚為有名,在著名美術(shù)史家郎紹君等主編的《中國書畫鑒賞辭典》中,成都畫像磚僅收錄四塊,此圖即在其中,與最有名的畫像磚《弋射收獲》《鹽井》《鼓吹》并肩齊列。

1. 四川省博物館等:《成都百花潭十號墓發(fā)掘記》,《文物》1976年第3期。

2. 華彬:《中國宮廷繪畫史》,遼寧美術(shù)出版社2015年,第10頁。


類似畫像的還有:《采蓮》畫像磚, 四川新都縣(今成都市新都區(qū))出土,新都文物保管所藏,《采蓮》是四川畫像磚抒情的代表作,甚至有人說,它開創(chuàng)了東漢山水畫的序幕;《釀酒》畫像磚,1979年四川新都縣(今成都市新都區(qū))新龍鄉(xiāng)出土,四川博物館藏,等

(二)《車馬出行宴舞百戲圖》畫像石

漢畫像石為漢代墓室、墓地祠室、墓闕等上面雕刻畫像的建筑構(gòu)石。這種表面光滑、上面刻有各種圖案、圖形的畫像石,出現(xiàn)于西漢末年,流行于東漢時期,1.主要用于建造墓室和地面祠堂四壁。四川畫像石以棺槨碑闕之裝飾為主,題材廣泛,內(nèi)容豐富,形式多樣,雕刻精良。四川屬于漢畫像石范疇的主要有石棺、崖墓、石闕、石墓,不論線刻、浮雕(弧形浮雕)和圓雕三者在技法上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。

《車馬出行·宴樂圖》畫像石拓片(部分) 原石成都羊子山漢墓出土

《車馬出行宴舞百戲圖》畫像石,成都羊子山(成都北郊駟馬橋附近)一號墓出土,現(xiàn)藏重慶市博物館,是早年國家文物局調(diào)撥到重慶的,今為重慶市博物院鎮(zhèn)館之寶。這是一組大型畫像石,分為“宴舞百戲圖”和“車馬出行圖”兩個部分,由8塊石頭組成,全長1130.3厘米,寬45厘米,上有車12輛,人物117個,馬56匹,猶如一幅長長的畫卷。畫像構(gòu)圖嚴謹,疏密有度,錯落有致,動感強烈,反映了漢代官吏出行時的威儀和宴客時有樂舞百戲助興的熱鬧場景。

類似的畫像石還有:出土于成都金牛區(qū)曾家包漢墓的《農(nóng)作·養(yǎng)老圖》畫像石,以養(yǎng)老圖極為珍貴2.。


(三)《觀舞圖》漆畫

漆畫,也稱漆器繪畫,3.是漆器上裝飾性的繪畫,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,漆畫有繪畫和工藝的雙重性。巴蜀漆畫歷史悠久,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時期的三星堆髹漆雕花木器,4.而到了漢代,可以說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。漢代蜀地漆畫,包括蜀郡(治所今四川成都)、廣漢郡(東漢時治所在今綿陽市東北涪縣和今四川廣漢市北雒縣)制作的漆器上的繪畫作品,在朝鮮樂浪郡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地均有發(fā)現(xiàn),進一步說明,早在2000年前,蜀地的工藝美術(shù)已是非常先進和發(fā)達,這些當然是建立在蜀地的富饒之上。漢代蜀地漆畫大部分是描繪上流社會的生活。

1. 倪志云:《美術(shù)考古與美術(shù)史研究文集》,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268頁。

2. 余德章、黃劍華主編:《四川文物志·第三冊·畫像磚畫像石卷》,66頁。

3. 邵學海:《先秦藝術(shù)史》,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,第395頁。

 4.陳顯丹:《廣漢三星堆遺址發(fā)掘概況、初步分期》,載《南方民族考古》(第2輯)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。


《觀舞圖》漆畫(摹本.局部) 原玳瑁盒朝鮮樂浪郡城遺址出土

《觀舞圖》,也有人稱之《羽衣舞人圖》或《胡人舞蹈圖》,1925年由日本東京帝大文學部發(fā)現(xiàn)于朝鮮樂浪郡城遺址東漢王盱墓。此圖繪制于一玳瑁小盒(飾品盒)的玳瑁薄片上,中央有葉狀4枚,葉尖有長帽裘衣人物4人,大概在表演漢代的四裔樂。上段左坐二老人,右坐二婦人,為觀舞蹈圖。下段中央裾坐的男子,大概也是扮演舞蹈姿勢。左右二女二男,也在觀舞。觀舞者當然是貴族們1.。

之所以說《觀舞圖》是蜀地制作的,是因為朝鮮樂浪郡出土的一些漆器上有“蜀西工”“蜀郡西工”“廣漢郡工官”銘文,說明它們制作于今天的四川。朝鮮樂浪郡(公元前108年—313年)是西漢漢武帝于公元前108年攻滅衛(wèi)氏朝鮮后在朝鮮半島設置的漢代四郡之一。

這幅《觀舞圖》漆畫在中國美術(shù)史上極其著名,在《中國書畫鑒賞辭典》一書中,新石器時代至秦漢各繪畫門類僅收錄50件繪畫作品,如《鸛魚石斧圖》《舞蹈紋盆》等,每一件都名聞天下,《觀舞圖》即在其中。

類似漆畫還有: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大將軍朱然墓出土的《宮闈宴樂圖》漆畫和《貴族生活圖》漆畫,前者上繪55個形象不同的人物,是一幅世所罕見、精妙絕倫的大型漆畫,后者分別描繪貴族們宴飲、出游、娛樂、梳妝情景?,F(xiàn)均藏安徽省馬鞍山市博物館,其中一件是《首批禁止目錄》中的國寶。之所以說其它們是蜀地畫家所繪,是因為該墓出土部分漆器上有“蜀郡造作牢”“蜀郡作牢”的銘文。

(四)《荊氏宴飲圖》壁畫

壁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。四川是中國最早有壁畫并十分著名的地區(qū)之一。早在東晉,書圣王羲之曾托請他的朋友、益州剌史周撫將軍,幫他摹寫成都學堂(周公禮殿)的壁畫,說明蜀地壁畫在東晉之前就已聲名遠揚著。2.不過,由于壁畫的不易保存的特殊性,這些地面上的漢代壁畫早已不存,現(xiàn)存的東漢壁畫僅見于墓室,且大多不完整或僅余單幅,如綿陽三臺縣柏林坡1號墓的《宴享圖》《升仙圖》等,碩果僅存的只有《荊氏宴飲圖》了。

1. 唐林:《<觀舞圖>   蜀地或是中國水墨畫源頭》,《成都日報》2020年11月16日第10版

 2.唐林:《王羲之與四川》,《文史雜志》2022年第1期。

壁畫《荊氏宴飲圖》之一   四川德陽中江縣民主鄉(xiāng)塔梁子崖墓3號墓

《荊氏宴飲圖》,壁畫,東漢,今位于四川德陽市中江縣民主鄉(xiāng)塔梁子崖墓3號墓第三重墓室的左側(cè)室內(nèi)的石壁上,壁畫8幅。上層4幅基本保存完好,色彩鮮艷,下層4幅已脫落、模糊。畫面可以直接圖解,有主人、待從、文吏等,場景內(nèi)容均為東漢荊氏家族的宴飲圖。壁畫上的約200字墨書榜題,從榜書可知,墓主人荊氏先祖原是朝廷高官,后得罪皇親國戚,被貶入千里之外的蜀地,然而,在遠離政治中心的窮鄉(xiāng)僻壤,其一家人仍然享受著優(yōu)渥的生活。塔梁子這種連環(huán)畫式的崖墓壁畫,在全國獨一無二。

《荊氏宴飲圖》是中國南方最早的壁畫1.。

需要特別提到的是,在秦漢(包括蜀漢三國)以前,畫像磚、畫像石以及漆畫這三大類畫,是四川繪畫的主要的繪畫形式,但在秦漢以后,在四川地區(qū)幾乎不復出現(xiàn),這與進入魏晉蜀地動亂有關(guān),也與經(jīng)濟水平下降,但更與墓葬風俗變化有關(guān)。漢代最崇尚厚葬,漢代之后人逝后大多就是薄葬了。畫像磚、畫像石以及漆畫這些物品,本來就是墓葬的產(chǎn)物,厚葬不復,也就失去的制作它們的原動力。當然,還與紙的出現(xiàn)有關(guān)。公元105年,蔡倫發(fā)明了紙,魏晉南北朝時期,紙由于產(chǎn)量高、價格低而廣泛流行了。作為繪畫的材料,紙張代替了其他材料。

富饒與奢華可以說是秦漢時期描繪四川的代名詞,其中,富饒在畫像磚表現(xiàn)尤多,奢華則在安徽馬鞍山朱然墓漆畫里表現(xiàn)得最為充分。

三、兩晉南北朝隋唐  安定與浪漫

兩晉南北朝時期,蜀地社會經(jīng)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(tài)。隋朝時間太短。入唐之后,除了少數(shù)戰(zhàn)亂之外,蜀地整體上是全國最安定富庶的地區(qū)之一。在繪畫方面,唐代體現(xiàn)得更為充分,尤其是唐朝兩個皇帝唐玄宗、僖宗入蜀避難,中原大批著名畫家也隨之入蜀,如吳道子、王宰、孫位、薛稷、盧楞伽、韋偃等,“蜀道僻遠,而畫手獨多于四方”(宋代鄧椿《畫繼》),加上蜀地本土的眾多畫家,唐末時期,全國繪畫最興盛的地區(qū)是巴蜀,而其中心在成都,“舉天下言唐畫者,莫如成都之多”(宋代李之純《大圣慈寺畫記》)。當時產(chǎn)生了許多描寫蜀地風光的著名作品,如吳道子、李思訓分別繪制的《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圖》、詩佛王維畫《劍閣圖》《蜀道圖》,以及規(guī)??膳c敦煌壁畫媲美的成都大圣慈寺壁畫,等,惜這些數(shù)不勝數(shù)的作品早已灰飛煙滅,不過,作為安定與浪漫這個唐代蜀地的主要基調(diào),可從現(xiàn)存的《明皇幸蜀圖》和《李白行吟圖》兩畫中略見一斑。

1. 唐林:《<荊氏宴飲圖>  中國南方最早的壁畫》,《成都日報》2020年12月14日第10版。

(唐)李昭道《明皇幸蜀圖》(傳) 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
(一)《明皇幸蜀圖》

《明皇幸蜀圖》,作者傳為曾官至右武衛(wèi)大將軍李思訓之子、唐代著名畫家李昭道。絹本,設色,縱55.9厘米,橫81厘米,現(xiàn)藏臺北故宮博物院。此圖描繪安史之亂(755年)中皇帝唐玄宗逃入四川這一事件,表現(xiàn)“嘉陵山川,帝(唐明皇)乘赤縹,起三駿,與諸王及嬪御十數(shù)騎,出飛仙嶺下,初見平陸,馬皆若驚,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。”(宋代蘇軾《書李將軍三鬃馬圖》)畫中寫盡蜀山蜿蜒崎嶇之形貌,遠山與云霞相接,萬木披綠,泉流潺潺。行人策騎登山,有唐玄宗騎馬將過橋,馬匹受驚等細節(jié)。

李昭道,生卒年未詳,在山水畫上的成就,畫史上早有定論,唐代美術(shù)史家一致推崇為“國朝山水第一”,“畫山水樹石,筆格遒勁,湍瀨潺湲,云霞縹緲。時睹神仙之事,窅然巖岑之幽。”(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)。而唐玄宗李隆基(685—762),后世多稱唐明皇,入蜀時間為天寶十五載(755)7月.玄宗逃亡到成都以躲避安史之亂,共計18個月1.

《明皇幸蜀圖》產(chǎn)生最深遠的背景就是因為蜀地的安定,唐玄宗才得以入蜀避難。李昭道《明皇幸蜀圖》是中國美術(shù)史100幅名畫之一。

由于此畫影響很大,自古多有摹本和寫本,并藏于世界各地,如日本大和文華館、美國佛利爾美術(shù)館等。2.歷代畫家們筆下《明皇幸蜀圖》雖有不同,但有一點卻是相同,那就是蜀山險峰為主,高山巍峨,煙云疊嶂。蜀道太難了,所以重山峻嶺中四川盆地成了亂世中的一方凈土。

 1.參見李敬洵分主編:《四川通史》(兩晉南北朝隋唐),59—60頁。

 2.聞沨:《江西宜豐瀚道博物館藏趙伯骕款<明皇幸蜀圖>手卷》,《東方收藏》2012年9期。

(宋)梁楷《李白行吟圖》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

(二)《李白行吟圖》

《李白行吟圖》軸,紙本水墨,縱81.2厘米,橫30.4公厘米,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。此圖中的李白側(cè)身而立,畫家只用了幾乎數(shù)得出的幾根線條,略加粗細濃淡的變化就完成了,然而就是這寥寥幾筆,就將成長于四川的唐代大詩人李白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(quán)貴”疏放不羈的個性,“一生好人名山游”瀟灑浪漫的神情,刻畫出來,傳神得讓人叫絕。

此畫作者梁楷,生卒年不詳,東平須城(今山東東平)人,南宋大書畫家,宮廷畫家,善畫山水、佛道、鬼神,喜飲酒,酒后行為不拘禮法,人稱是“梁風(瘋)子”。創(chuàng)“減筆”潑墨畫,對后世寫意畫有較大影響。代表作《潑墨仙人圖》為中國美術(shù)史100幅名畫。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又號“謫仙人”。祖籍隴西成紀(今甘肅靜寧)。出生于西城碎葉,5歲隨父遷回內(nèi)地,住劍南道綿州昌隆縣(今四川江油市)。1.開元十三年(725)25歲出川,在蜀期間長達20年。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。

梁楷的《李白行吟圖》,被譽為中國寫意人物畫稀世珍品和減筆畫的代表作。梁楷筆下的李白是唐代蜀地人民大氣、豪邁、浪漫的代表。

安定與浪漫是隋唐時期蜀地的主要基調(diào)。如果沒有安定,唐明皇就不可能從長安(今陜西西安)避難蜀地一年多,并一度改成都為南京,也不可能有后來的唐僖宗避難成都四年。2.如果沒有安定,詩圣杜甫也不可能千里迢迢投奔蜀地。同理,如果沒有浪漫,唐代的蜀地當然也不可能產(chǎn)生象李白這樣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。

四、五代兩宋  享樂與樂觀

五代兩宋,如全國一樣,除了南宋末期抗元之戰(zhàn)的四、五十年,蜀地十分富裕,這一時期描繪四川的作品史載的不少,如黃筌、黃居寀父子同繪的《青城山圖》《峨眉山圖》,五代畫家成都人李升繪《霧中山圖》(大邑霧中山)、《漢州三學山圖》(漢州即今廣漢)、《彭州至德山圖》,等等,不過,由于年代久遠,這些作品早已不存。不過,從傳世的數(shù)幅繪畫作品可以大概了解當時蜀地的整體風貌,譬如,《王蜀宮伎圖》呈現(xiàn)了上層人士的享樂,《蘇東坡像》表現(xiàn)了蜀人之樂觀。

 1.(唐)李白著,鮑方點校:《李白全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,第2頁。

 2.潘殊閑:《成都:杜甫筆下的“軒然大都會”》,載潘殊閑《李杜論稿》巴蜀書社2021年版,第317頁。

(明)唐寅《王蜀宮伎圖》(局部) 故宮博物院藏

(一)《王蜀宮伎圖》

《王蜀宮伎圖》(又名《孟蜀宮妓圖》《四美圖》),唐寅繪,絹本設色,縱124.7厘米,橫63厘米。故宮博物院藏。它取材于五代西蜀后主孟昶的宮廷生活,畫面上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,她們頭戴金蓮花冠,身著云霞彩飾的道衣,面施胭脂,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,情態(tài)端莊而又嬌媚。畫上有唐寅題寫的詩句,抨擊了蜀后主荒淫糜爛的享樂生活。

唐寅(1470—1523),明代畫家,字子畏,一字伯虎。吳縣人,“吳門四家”和“吳中四才子”之一。此畫繪于1523年。唐寅一生均在江南、東南一帶活動,從沒涉足蜀地。

孟昶(919―965),初名孟仁贊,字保元。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,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末代皇帝,在四川稱帝30年。孟昶在位時,生活極度奢侈。譬如:“孟昶一錦被甚闊,猶今(清代)之三幅帛,而一梭織成”。(嘉慶《四川通志》卷197《紀聞》)。

《王蜀宮伎圖》是吳門畫派作品精品之一。1937年由著名收藏家張伯駒(1898—1982)購得,后捐獻國家,再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類似的還有傳為黃筌的《芳淑春禽圖》。黃筌(約903—965),五代成都人,四川成都本土最著名的繪畫家。由于黃筌一生中絕大多數(shù)時間均在蜀中,這幅畫應該是他留下的描繪當時蜀地風光或者宮廷風景的作品,體現(xiàn)了五代后蜀時期蜀地美麗可愛的風光和安逸舒適的生活。一般認為,黃筌公認的唯一真跡僅《寫生珍禽圖》(100幅中國名畫之一)一幅。不過,有一些專家認為《芳淑春禽圖》也是黃筌的真跡之一,甚至有人認為此畫充分體現(xiàn)出黃筌作為花鳥名家又兼擅山水,常在丘壑、意境和筆墨上進入較深層的境界,是遠在《寫生珍禽圖》之上的精品。四川大學韓剛教授撰寫有《西蜀“畫院”有無考辨》一文,對黃筌當時在后蜀宮廷的身份進行了深入研究。

(現(xiàn)代)張大千《東坡先生笠屐圖》(局部)  四川省博物院藏


(二)《蘇東坡像》

《東坡先生笠屐圖》,紙本設色,白描畫法,縱110.5厘米,橫81厘米。1947年張大千繪。四川省博物院藏。圖中蘇東坡頭戴斗笠,腳蹬木屐,肩披長袍,右手拄杖,左手拈須,踉踉蹌蹌行走在雨中。

蘇軾(1037-1101)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。北宋眉州眉山(今屬四川眉山市)人。他是北宋杰出散文家、書畫家、詞人、詩人,唐宋八大家之一,書法方面,與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書史并稱宋四家,他還是著名繪畫流派“湖州竹派”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在中國文化史上,蘇軾是一位罕見的天才。

張大千(1899—1983),原名正權(quán),后改名爰,字季爰,法號大千,別署大千居士。四川內(nèi)江人。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,徐悲鴻贊他是“五百年來第一人”1.。

《蘇東坡像》,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大畫家很多都畫過,從北宋與蘇東坡同一時期的朋友李公麟、元代的趙孟堅、趙孟頫、任仁發(fā)、錢選,明代的唐寅、仇英、尤求、曾鯨、張宏、朱之蕃、陳繼儒、孫克宏,清代的費以耕、黃慎、李觶、華巖、余集、居廉、張廷濟,直到近現(xiàn)代的陸恢、王一亭、張大千、程十發(fā)等,其畫家名聲之大,作品數(shù)量之多,遠超四川其他歷史文化名人,即使大詩人李白也無法與之相比。

那么,為什么有如此多的畫家如此愛畫蘇東坡呢,甚至“人人都愛蘇東坡”(四川作家姜明語)?理由很多,但艱難困苦中保有樂觀精神,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蘇東坡是蜀地人民樂觀精神的代表、標志、符號。

類似的有:《無準師范像》,佚名畫家1238年繪,現(xiàn)藏于日本京都東福寺。無準師范(1179—1249),南宋綿州梓潼(今四川綿陽市梓潼縣)人,中國南宋時代禪林中最杰出的禪僧。此畫是無準師范的日本弟子圓爾辯圓離開他拜師的杭州徑山寺時,請杭州畫師畫的師傅無準的畫像,并請無準題了贊語,然后帶回日本的。圓爾辯圓后來成為日本國師。畫中,無準大師穿著色彩鮮艷的衣袍在正襟危坐,面容慈祥,雙目圓睜,眼角的紋路和微笑透露著堅毅。此畫是日本國寶。

五、元明清  亂世與向往

由于戰(zhàn)爭內(nèi)亂等原因,四川在元明時期幾近荒蕪,也無什么繪畫作品,“故宋衣冠之世家,百年以來幾已盡矣”(元代虞集語),清初則是“四郊廓落農(nóng)人稀”(清代余榀語),四川是隨著“湖廣填四川”大移民至清代中晚期才獲得真正發(fā)展(歷史學家陳世松語)。這一時期描繪四川的著名作品多是外省作家,如明代仇英的《劍閣圖》、謝時臣的《蜀道圖》,甚至還有日本大畫家天章周文的《蜀山圖》,清代龔賢的《天半峨眉圖》、方熏的《蜀江山水二段卷》等,不過,集中表現(xiàn)這一時期四川社會面貌的應該是《楊升庵簪花圖》與《迎春圖》這兩幅作品,前者表現(xiàn)了四川大部分歲月皆為亂世的的現(xiàn)實,后者則表現(xiàn)了蜀人度盡千般劫難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1. 徐悲鴻:《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》,載《張大千畫集》序,中華書局1936年版。

(明)陳洪綬《楊升庵簪花圖》(局部)  故宮博物院藏

(一)《楊升庵簪花圖》

《楊升庵簪花圖》,立軸,絹本,設色,縱143.5厘米,橫61.5厘米。故宮博物院藏。作品描繪明代四川唯一狀元楊慎(號升庵)因“大禮議”被貶謫到滇南后,以胡粉涂面、發(fā)結(jié)簪花、請伎捧觴、招搖過市的怪誕行為,將楊慎倔犟不羈的風骨氣質(zhì),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

楊慎(1488—1559),字用修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區(qū))人。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。嘉靖三年(1524年),因“大禮議”受廷杖,謫戍于云南永昌并最后死于邊地。他一生博學多聞,著作達400余種。《明史·楊慎傳》稱:“明世記誦之博,著述之富,推慎第一”,著述之富,三百年內(nèi)無與比者。

此圖作者陳洪綬(1599—1652),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,諸暨(今浙江諸暨)人,崇禎年間召入內(nèi)廷供奉,明亡后,入云門寺為僧,后還俗,鬻畫為生。陳洪綬一生中從沒來過四川,兩人也不相識,楊升庵去世40年后,他才出生。陳洪綬是因同情因政治而受困的楊升庵而作此圖的。

《楊升庵簪花圖》是著名畫家陳洪綬優(yōu)秀人物畫作之一1.。

類似的還有:現(xiàn)藏法國巴黎集美亞洲藝術(shù)博物館的《費氏先塋圖》,此畫是石濤于1702年為費密所繪的一幅圖,描繪的是清代四川新繁縣(今成都新都新繁鎮(zhèn))的城墻與城內(nèi)的建筑,以及費密先人塋墓的青碑。費密(1625—1701)是清代中國著名學者、詩人和思想家,新繁人,清初蜀中三杰之一。石濤(1641—約1718)是明末清初大畫家。當時,兩人均居住于江蘇揚州,是好友。此圖是在費密去世之后,石濤遵守與費密生前的承諾而畫下的。費密自30歲離開故鄉(xiāng),直至病逝,始終未能重返故鄉(xiāng)。有家不能歸,不只是關(guān)山重重,路途艱難,更多是兵荒馬亂,無法啟程。

(清末民初)黃瑞鵠 《迎春圖》(局部)  四川綿竹市文管所(博物館)藏

1. 張晨:《陳洪綬的<楊慎簪花圖>》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1981年第3期。 


(二)《迎春圖》

《迎春圖》,紙本,繪于清光緒三十四年(1908),年畫手稿,橫披,共四幅。每幅縱48厘米,橫150厘米?,F(xiàn)藏四川綿竹市文物管理所(博物館)?!队簣D》以清代四川綿竹縣城為背景,以460余個栩栩如生、造型各異的人物,表現(xiàn)了清代末期在鱗次櫛比的綿竹街頭浩浩蕩蕩“迎春、游春、抬戲、打春”的場景,生動地再現(xiàn)了清代民俗風情,反映了四川普通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,是一幅現(xiàn)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(jié)合的清代風俗畫巨作。

據(jù)文獻載,清初四川連續(xù)戰(zhàn)亂長達四五十年,康熙二十四年(1685),全省在籍者僅1.8萬戶,估計不足10萬人。全川滿目荒涼,人煙稀少??滴踔腥~,清朝政府實施優(yōu)惠政策,鼓勵外省移民四川,史稱“湖廣填四川”。至道光二十年(1840)增加到3833萬余人,占全國人口的10%。這造成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期間,四川社會迅速發(fā)展。此畫即繪于同治之后較為太平的光緒年間。

作者黃瑞鵠(1866—1938)系四川綿竹城關(guān)人,是生活于清末民初在綿竹的享有盛名的畫師。

《迎春圖》是國家一級文物,堪稱清代四川的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
這里特別需要提到的是,在描繪四川的著名繪畫作品中,畫家們的地域性在不同歷史時期非常明顯。在秦漢(包括秦漢)以前,描繪四川的繪畫作品幾乎全部是本地人繪制,如畫像磚、畫像石、漆畫等。秦漢以后,隨著巴蜀地區(qū)對外開放,古代(清末之前)描繪四川最著名的繪畫作品,大多是由外省畫家繪制的,這些從沒來過四川但卻描繪四川的畫家,筆者稱其為“不入蜀也知畫意濃”,它與現(xiàn)代畫家“入蜀方知畫意濃”1.,均是中國繪畫史上值得研究的現(xiàn)象。

結(jié)  語

綜上所述,盡管在歷代中國畫家描繪四川的作品在一些朝代非常之少,如元代和明代,但是如果將這些描繪四川的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串連一起,呈現(xiàn)在人們面前就是一部濃縮了的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5000年的四川歷史畫卷。

那么,這些繪畫作品怎么會產(chǎn)生如此魅力哩?這是因為作為造型藝術(shù)的繪畫,與文字一樣,與文學詩歌一樣,具有記載歷史的功能。通過繪畫作品,人們可以更生動、更具體地認識歷史、再現(xiàn)歷史,甚至回到活生生的歷史中去,譬如著名的四川綿竹年畫《迎春圖》,人們在長達6米的畫卷里,從數(shù)量龐大的各色人物,從馬、車、轎,從各有特色的房屋、門樓,從唱戲、舞獅等節(jié)慶活動,等,可以了解到清末四川一座小縣城熱鬧過節(jié)的場面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,還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生產(chǎn)力發(fā)展的水平,服飾特點、社會風俗、人們的精神風貌等。如同幾年前進入中國文聯(lián)、國家財政部、文化部共同主辦“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(shù)創(chuàng)作工程”的四川(籍)畫家的中國畫《李冰與都江堰》(梁時民、李錛、張躍進)一樣,保存和收藏歷史,是繪畫作品的一個重要作用。

本文僅以繪畫四川為例,其實,類推至中國各個區(qū)域,大概如是,故如果此文能夠?qū)ζ渌∈袇^(qū)有所啟發(fā),善莫大焉。

由于本文涉及時間跨度長達5000年(以四川茂縣營盤山《飛鳥圖》彩陶畫為始),繪畫作品太多,加之篇幅限制,等等,故可能掛一漏萬,懇請方家不吝指教,本文且當拋磚引玉。

主要參考文獻:

1、王朝聞總主編:《中國美術(shù)史》(全12卷),濟南:齊魯書社2000年。

2、賈大泉、陳世松主編:《四川通史》(全7卷),成都: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。

3、唐林:《四川美術(shù)史》(全3卷),成都:巴蜀書社2015年、2017年、2020年。

(唐林,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藝術(shù)研究中心主任、四川歷史研究院學術(shù)委員、四川省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《四川美術(shù)史》作者)

1.唐林:《蜀道山水畫  不入蜀也知畫意濃》,《成都晚報》2018年8月9日。


唐林,美術(shù)史家,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藝術(shù)研究中心主任,四川歷史研究院學術(shù)委員,四川省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,四川非遺協(xié)會專家委員,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。


評論
還可以輸入 1000個字符
全部評論(9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