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
葉瑩 “竹影掃階塵不動,月穿潭底水無痕”此句佛家禪語道出了人生百味、世事浮沉中的禪者心。竹林的影子掃過臺階不會揚動灰塵,月輪的運動倒映到池水中,而不會在水面留下痕跡。也許這樣的心境來形容現(xiàn)在的周旭輝先生實不為過。我想他為自己的齋號命名“沉墨齋”亦有此意。
雨后
周旭輝先生是我恩師梁時民先生的朋友,也正因如此,我與他便有了交往中的點點滴滴,藝術上的深深切切。周先生是我尊敬和仰慕的長輩,是一位儒雅內斂、仁德寬厚的智者。他是四川商界名流,私人美術館館長,巴蜀畫壇畫家、活動家,藝術品收藏家,他是復雜而深沉的,卻又是簡單而真切的。多年的商海沉浮,歷經繁華復歸平淡,歷經喧嘩復歸沉靜,正如道家之念:大道至簡,大道至沉,“沉墨”于世,大隱于世,這是他的心境,也是他的態(tài)度。
迎春
周先生對于藝術的理解始于年少時的家學淵源和耳濡目染,早年他曾與四川畫壇名家蘇葆楨、張采芹等交流往來,其詩意性情和文人氣格使他摒棄了工筆畫的勾勒填彩和三礬九染,而選擇了更具情感表達和筆墨趣味的寫意畫。他鐘情于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詩情畫意,鐘情于潑墨潑彩中的水墨氤氳,鐘情于縱橫交錯間的筆走龍蛇,鐘情于計白當黑間的玩味構成,這些無不構成了旭輝先生的作品要素。
周旭輝
寫意花鳥,宋時雛形,元時有之,明清盛世,近現(xiàn)代濫觴。寫意氣格有宋元的溫潤內斂、簡逸靜雅、疏花淡葉,也有清民的沉穩(wěn)厚重、大氣老辣、放達縱橫。后者如青藤的張狂氣度、吳昌碩的金石沉味、齊白石的厚重雅俗、潘天壽的奇崛構圖、陳子莊的樸拙天趣……這些都深深地觸動和影響于旭輝先生。作為一個儒商,一個文化人、一個視書畫為癡的畫者,他先后收藏了不少明清及近現(xiàn)代大師先賢之遺作,正如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一樣,閱畫三千,筆下青煙,眼界既高,氣格亦高。也許是耳濡目染、也許是性情使然,他的作品風格屬明清水墨氤氳、溫潤暢和,沉厚華滋一脈。雖脫胎于中國文人畫,但又沒有一些文人自怨自艾的陳腐氣,沒有文人孤簡清高的桀驁氣,而是充盈著生活之氣,生命之象,是一幅幅貼近時代的人世之畫。
覓春圖
他醉心于傳統(tǒng)筆墨,認為傳統(tǒng)是中國書畫的根,也是一切變法的源泉,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的積淀,使他的傳統(tǒng)筆墨,蒼勁古樸,風骨開張,尤見文人真性情。觀其作畫,亦是文人心性,成竹在胸,提筆而下,疾風驟雨,隨意而發(fā),隨性而至,筆馳墨舞,風神勁鍵。其畫從傳統(tǒng)入手,然能師古而化,他對于色彩的運用,主要遵循傳統(tǒng)“六法”中“隨類賦彩”原則,適當融入一些民族性色彩,明媚鮮亮,如《品茗圖》、《蔬香圖》、《燕兒三月好風光》豐盈祥瑞,雅俗共賞。近年來,他也有一批追求水墨趣味的作品,如《冬去春來》、《墨梅圖》等,穿插點線面的構成,強調水色暈化的效果,綜合水點、皴擦、厚積等多種技法,追求筆墨厚重華滋和層次豐富飽滿。同時,在構成上亦大開大合,在視覺上“疏能跑馬、密不透風”,在傳統(tǒng)中繼承發(fā)展。
暢游江湖
古時的花鳥畫講究點、線、色、墨的“逸氣”、“品格”,現(xiàn)代花鳥畫似乎更側重于“真情”、“本性”的表達,畫家在畫面中,借助點、線、色、墨的韻律和節(jié)奏,折射出的是畫家生命的感悟,情感的勃發(fā)?!皻饩鄱駝印?,“情真而意切”,只是旭輝先生的氣是大道至沉,情是真水無香。此二境界是東方文化、尤其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??赐敢磺泄γ?,遠離一切世事紛繁,排除一切浮華聒噪,不染紛華,修美于內,沉靜于心,探求天道。中國人的文化,正如滋養(yǎng)生命的水,視之無色,嗅之無香,然而卻源遠流長,蘊含生命的真意。在當代聒噪紛繁的藝術圈,求險求怪的藝術品,大師大家漫天飛的時代,作為一位畫家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保持獨立的意識,堅守傳統(tǒng)的底線,數(shù)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,刻苦鉆研,不隨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賞,寧和、謙遜,這是旭輝先生的人,也是他的畫所傳遞給我的美學感受和人生哲理。
雪梅
古語云:“大隱隱于市,小隱隱于野”。旭輝先生是一名儒商,從他身上我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詩書雅韻、翰墨生香的風雅逸氣。輕語歲月,淡看流年,世事磨礪和錘煉著他的心性,使他對于萬物,對于人生都有頗多積淀與感悟,他將這些融于水墨之間,傾注于筆端之下,他在無垠的商海中,浮世的繁華中,時間的渾濁中尋找到那清澈而透明的水源,尋找到那只渡他到心靈彼岸的輕舟。于是,他重拾起年少時與書畫的點點滴滴,重拾起與筆墨之間的深深緣分。他渴望淡下來,靜下來,沉下來,沉浸在水墨氤氳間,沉浸在大墨無痕中……
芭蔭雙棲
葉瑩 四川省美協(xié)創(chuàng)作研究院研究員、成都畫院藝術評論家、懷古堂美術館館長
欣賞更多精彩文章